光电图像技术核心考点梳理
光电转换原理
外光电效应
- 原理:光照射金属表面,光子能量激发电子逸出
- 材料:铯、锑等低逸出功金属
- 应用:真空光电管、光电倍增管
内光电效应
- 原理:半导体吸收光子产生电子-空穴对
- 材料:硅、锗等半导体
- 应用:光敏电阻、PIN型光电二极管
光伏效应
- 原理:PN结在光照下产生电动势
- 材料:单晶硅、多晶硅
- 应用:太阳能电池、光电二极管
效应类型 | 原理核心 | 典型材料 | 输出信号 | 响应速度 |
外光电效应 | 电子逸出 | 金属镀层 | 电流 | 快(ns级) |
内光电效应 | 载流子激发 | 半导体 | 电阻变化 | 较慢(μs级) |
光伏效应 | 电动势生成 | 掺杂半导体 | 电压 | 中等(μs级) |
图像传感器技术
CCD传感器
- 电荷耦合原理,需外部扫描电路
- 优势:低噪声、高画质,适合高端摄影
- 缺陷:高功耗、制造成本高
CMOS传感器

- 光电转换+行列选址一体化
- 优势:低功耗、集成度高,主导消费市场
- 缺陷:传统设计存在暗电流噪声
特性 | CCD | CMOS |
功耗 | 高(需高压驱动) | 低(数字读出) |
制造成本 | 高(特殊工艺) | 低(标准制程) |
噪声表现 | 优秀(电荷转移) | 一般(需降噪算法) |
应用场景 | 专业摄影/医疗 | 手机/监控/车载 |
成像系统构成
光学系统
- 镜头组:实现光线聚焦(焦距f=nD/(n-1))
- 滤光片:拜耳阵列(RGGB)实现彩色分光
- 机械组件:光圈(F值=f/D)控制进光量
电子系统
- 模拟前端:跨阻放大器(TIA)处理光电流
- 模数转换:10-14bit ADC量化信号
- 时序控制:全局快门/卷帘快门模式选择
图像处理基础
空间域处理
- 平滑滤波:高斯滤波(σ=1.5时最佳平衡)
- 锐化增强:拉普拉斯算子(二阶微分)
- 形态学处理:开运算(先腐蚀后膨胀)
频域处理

- 傅里叶变换:分离周期性噪声(如条纹干扰)
- 小波变换:多尺度边缘检测(Haar小波基)
特征提取
- SIFT算法:128维特征向量描述关键点
- Hough变换:直线检测(ρ=xcosθ+ysinθ)
显示技术对比
技术指标 | LCD(液晶) | OLED(有机发光) |
发光原理 | 背光透过偏振液晶 | 有机材料电致发光 |
响应时间 | >5ms(灰阶响应) | <1ms(直接发光) |
色域覆盖 | NTSC 72%(普通) | DCI-P3 92%(高端) |
功耗特性 | 全屏常亮背光 | 像素独立开关(省电40%) |
最大亮度 | 300-500nit(常规) | 1000-1500nit(峰值) |
典型应用案例
安防监控
- 低照度场景:选用Exmor R CMOS(背照式结构)
- 宽动态范围:>80dB(同时看清强光/暗区)
医疗影像
- CT探测器:闪烁体+a-Si平板传感器(DQE>60%)
- OCT系统:光谱域成像(轴向分辨率~5μm)
工业检测

- 表面缺陷:线阵相机+环形光源(分辨率12μm/pixel)
- 三维重建:双目立体视觉(基线距离B=10cm时精度±0.1mm)
问题与解答专栏
Q1:为什么CMOS传感器在手机领域取代了CCD?
A1:主要因为三点:①CMOS支持片上AD转换,可减少外围电路;②全局快门技术解决运动模糊;③制造成本降低使像素尺寸缩小至1μm级别,满足高像素需求。
Q2:计算可见光波段(400-700nm)的单个光子能量范围。
A2:根据公式E=hc/λ,普朗克常数h=4.14×10^-15eV·s,光速c=3×10^8m/s,计算得:
- 400nm对应E≈3.1eV
- 700nm对应E≈1.78eV
因此单个可见光光子能量范围为1.78-3.1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