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P(Diagnosis-Intervention Packet)是一种医保支付方式,主要用于住院医疗费用的结算,以下是详细介绍:
1、分组逻辑:DIP通过对临床病案中“疾病诊断”与“治疗方式”的随机组合,穷举形成病种组合,奠定目录库基础,例如上海根据2018年全市出院病例,以“疾病诊断”与“治疗方式”客观匹配后,形成“核心病种”(年病例数大于等于15例)1.4万余组、“综合病组”(年病例数小于15例)2499组;广州则形成了12005个核心病组和25个综合病组。
2、适用范围:DIP主要适用于住院医疗费用结算,包括日间手术、医保门诊慢特病医疗费用结算,但精神类、康复类及护理类等住院时间较长的病例不宜纳入DIP支付范围,DIP还可以应用于普通门急诊付费标准的建立,以及医疗机构收费标准的改革。
3、支付标准:DIP依据“疾病诊断+操作方式”的不同组合进行聚类分组,以病种作为计价单元和付费基础,分值是反映不同病种的资源消耗差异,点值是确定每分值所对应的费用水平,分为预算点值和结算点值,结算点值则是按本结算年度实际总分值计算调整的结果。
4、实施效果:DIP付费改革实施关键技术得到确认,其特色是突出区域总额预算管理,不再以医疗机构为单位确定医保额度,通过试点和改革进展,DIP/DRG支付方式改革实施关键技术得到确认。
以下是两个关于DIP的常见问题及解答:
1、问:DIP和DRG有什么区别?
答:DRG是基于疾病诊断大类和手术操作属性分组,按诊断和治疗方式的共性特征主观区隔成不同病例组合,“多病一组”或“多操作一组”,组内差异较大,而DIP是基于疾病诊断和手术操作穷举聚类分组,病种小,能客观、精准反映同一疾病不同手术操作资源消耗水平,利于鼓励医疗机构合理诊治、合理控制成本,规范医疗服务行为。
2、问:DIP对医疗机构有哪些影响?
答:DIP对医疗机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促使医疗机构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二是引导医疗机构合理配置资源,避免过度医疗和浪费;三是推动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分级诊疗,促进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四是增强医疗机构的成本控制意识,提高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益。
小编有话说:DIP作为一种医保支付方式,其实施对于推动医保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有助于提高医保基金的使用绩效,调节卫生资源配置总规模、结构,还能引导医疗机构管控成本,推进医疗费用和医疗质量“双控制”,DIP的实施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和医疗机构共同努力,不断完善和优化支付方式,确保改革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