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盘存储器由盘片、驱动装置及控制电路组成,通过激光读写数据
光盘存储器的物理结构
光盘存储器(如CD、DVD、蓝光光盘)的核心组成部分包括:
基板(Base Layer)
- 材料:透明聚碳酸酯(PC)或玻璃。
- 功能:保护内部结构,提供平整表面供激光聚焦。
记录层(Recording Layer)

- 材料:
- CD:有机染料(如酞菁蓝)。
- DVD:合金(如银、碲、铋)。
- 蓝光:更薄的金属合金或氮化物。
- 功能:通过烧蚀或相变记录数据(凹坑/平面表示“1”/“0”)。
反射层(Reflective Layer)
- 材料:金属薄膜(如铝、银)。
- 功能:反射激光信号,增强读出效率。
保护层(Protective Layer)
- 材料:紫外线固化树脂或硬质涂层。
- 功能:防止划痕和氧化,延长使用寿命。
标签面(Label Side)
- 材料:印刷油墨或纸质标签。
- 功能:标识光盘内容,无数据存储功能。
数据存储原理
物理格式

- 螺旋轨道:数据以螺旋形轨道从内向外存储。
- 凹坑/平面:凹坑边缘表示“1”,平面和平边沿表示“0”。
- 预刻槽(Pre-groove):引导激光头循迹的物理凹槽。
调制与纠错
- 编码方式:
- CD:EFM(8-14调制)扩展数据流。
- DVD:更高效的调制方式(如Run-Length Limited)。
- 蓝光:LDPC(低密度奇偶校验码)提升容错性。
- 纠错技术:CIRC(交叉交织里德-所罗门码)用于CD/DVD,RS-PC用于蓝光。
不同类型光盘的对比
特性 | CD | DVD | 蓝光(BD) |
存储容量 | 700 MB(单面单层) | 7 GB(单面单层) | 25 GB(单面单层) |
激光波长 | 780 nm(红外) | 650 nm(红光) | 405 nm(蓝光) |
数值孔径(NA) | 45 | 6 | 85 |
轨道间距 | 6 μm | 74 μm | 32 μm |
保护技术 | CIRC纠错 | CSS加密+区域码 | AACS加密+BD+ |
相关问题与解答
问题1:为什么蓝光光盘的容量比DVD大?
解答:
- 更短的激光波长(405 nm vs. 650 nm)允许更小的记录凹坑,提升存储密度。
- 更大的数值孔径(NA=0.85):缩短激光焦点尺寸,增加单位面积数据量。
- 更薄的记录层:蓝光采用多层结构(如单面双层),进一步扩展容量。
问题2:光盘上的划痕为什么会导致数据损坏?
解答:
- 反射层破坏:划痕可能穿透保护层,损伤金属反射层,导致激光信号衰减。
- 信号干扰:深划痕会改变光路,导致误码或丢帧。
- 纠错极限:即使有纠错码(如CIRC),严重划痕仍可能超出纠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