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光盘数据存储原理

光盘数据存储原理

物理结构

光盘(如CD、DVD、蓝光)由多层材料构成,核心结构包括:

  • 基片:透明塑料(如聚碳酸酯),用于保护内部结构。
  • 记录层:存储数据的介质,通过物理或化学变化记录信息。
  • 反射层:金属薄膜(如铝、银),用于反射激光。
  • 保护层:防止划痕和氧化(如DVD的紫外线固化胶)。

不同光盘的物理特性对比:
| 类型 | 激光波长 | 光点尺寸 | 单层容量 | 记录方式 |
|——|———-|———-|———-|———-|
| CD | 780 nm | ~1.0 μm | 650 MB | 凹坑/平面 |
| DVD | 635/650 nm | ~0.74 μm | 4.7 GB | 凹坑/平面或相变 |
| 蓝光 | 405 nm | ~0.35 μm | 25 GB | 相变或色素 |

光盘数据存储原理  第1张

数据写入原理

  1. 一次性写入(如CD-R)

    • 高功率激光照射记录层,熔化材料形成凹坑(代表“0”)或保持平面(代表“1”)。
    • 冷却后形成不可逆的物理标记。
  2. 可重写(如DVD±RW、蓝光)

    • 相变技术:激光加热记录层(如锗-锑-碲合金),在晶态(反射率高,代表“1”)和非晶态(反射率低,代表“0”)之间切换。
    • 色素技术:激光使有机染料分子结构变化,改变反射率。

数据编码与调制

  • 通道编码:将原始数据转换为适合光学存储的信号。
    • CD:使用EFM(8-14调制),每字节扩展为14位,增加同步信息。
    • DVD/蓝光:采用更高效的调制方式(如DVD的RFC或蓝光的ADIP),减少冗余。
  • 扇区格式:数据按扇区(如CD每扇区2352字节)组织,包含同步字段、地址、纠错码和用户数据。

错误校正机制

  • CIRC(交叉交织里德-所罗门码):用于CD/DVD,通过交叉和里德-所罗门码纠正突发错误。
  • 蓝光:采用更强的纠错算法(如LDPC),可修正更高密度数据的错误。

数据读取原理

  1. 激光发射:半导体激光器发出光束,经透镜聚焦到光盘记录层。
  2. 反射检测
    • 凹坑或非晶态区域反射光弱(“0”),平面或晶态区域反射光强(“1”)。
    • 光电二极管接收反射光,转换为电信号。
  3. 信号处理:解码电路还原原始数据,纠错模块修正错误。

容量差异的核心原因

因素 CD(780 nm) DVD(635 nm) 蓝光(405 nm)
激光波长 较短 更短
光点尺寸 更小
轨道密度 更高
单层容量 650 MB 7 GB 25 GB

相关问题与解答

问题1:为什么蓝光光盘的存储容量远高于CD/DVD?
解答:蓝光使用更短的激光波长(405 nm),聚焦光点尺寸更小(约0.35 μm),允许更高的轨道和数据密度,蓝光碟片更薄且采用双层结构,进一步提升容量。

问题2:光盘划伤后为什么仍能读取数据?
解答:光盘依赖反射率变化存储数据,轻微划痕仅影响表面反射层,而错误校正码(如CIRC)可通过冗余信息修复局部数据错误,若划痕过深导致反射层损坏,则可能无法恢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