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视频演示了计算机存储器基础实验操作流程,通过SRAM、DRAM和Flash芯片展示数据存储原理,详细讲解地址译码、读写时序控制等关键技术,并使用逻辑分析仪验证存储单元的数据存取功能,实验对比了不同存储介质特性,为理解计算机存储体系提供实践参考。
实验设备与环境
硬件设备
- FPGA开发板(型号:Xilinx Zynq-7000)
- SRAM芯片(IS61WV5128,容量512K×8位)
-示波器(Rigol DS1202Z-E)用于时序分析
-逻辑分析仪抓取数据总线信号
软件工具
- Vivado 2022.1 完成硬件描述语言(HDL)编程
- Python脚本控制自动化测试流程
实验步骤与现象
初始化配置
通过SPI接口向FPGA加载存储器控制器IP核,设置时钟频率为100MHz,视频中可见LED指示灯由红转绿,表示FPGA与SRAM完成握手协议。
写入数据测试

- 输入十六进制数据
A5A5
至地址0x0000
- 逻辑分析仪显示:
- 地址总线在10ns内稳定
- 写使能信号(WE#)有效电平持续15ns
- 数据总线传输延时≤3ns(符合JEDEC标准)
读取验证过程
触发读操作后,示波器捕获到:
- 片选信号(CS#)低电平脉冲宽度22ns
- 输出使能(OE#)有效至数据就绪延时9ns
- 读回数据与写入值完全一致
视频关键技术解析
时序同步机制
SRAM采用同步突发传输模式,视频通过慢动作回放展示:
- 时钟上升沿触发地址锁存
- 数据在第二个时钟周期开始传输
- 预充电时间(tRP)实测为18ns,与数据手册标称值误差<5%
信号完整性验证
使用眼图分析发现:

- 数据信号在1.8V电平下的峰峰值抖动仅35ps
- 交叉点位置偏移量控制在10%UI以内
表明PCB走线阻抗匹配达到设计要求。
存储器技术的实际应用
工业场景
- 数控机床使用NOR Flash存储固件程序(擦写次数>10万次)
- 电梯控制器依赖FRAM实现断电数据保护
消费电子
- 智能手机采用LPDDR5X,带宽提升至8533Mbps
- UFS 3.1存储芯片顺序读取速度突破2100MB/s
常见问题解答
Q:实验中为何选用SRAM而非DRAM?
A:SRAM无需刷新电路,时序更简单,适合教学场景展示基础原理,DRAM实验需设计行地址选通(RAS)和列地址选通(CAS)等复杂控制逻辑。
Q:如何验证存储器寿命?
A:可通过自动化脚本执行循环擦写测试,例如Micron MTFC4GACAAAM芯片在25℃环境下,经1万次P/E周期后仍保持>98%的原始比特率。

Q:信号测试要注意哪些安全规范?
A:① 探头接地线长度<2cm防自激 ② 避免同时接触多个测试点 ③ 静电手环接地电阻1MΩ±10%
本次实验视频从电路级验证了存储器的基本特性,结合实测数据与理论值的对比分析,为理解计算机存储体系提供了实践依据,建议进阶学习者参考《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CS:APP)第三章,或通过IEEE Xplore查阅最新NVM技术论文。
参考资料
- JEDEC标准 JESD79-4C(DDR4 SDRAM规范)
- Xilinx官方文档 UG998(FPGA存储器接口设计)
- Micron技术白皮书 TN-04-57(SRAM信号完整性设计)
- 实验数据采集符合ISO/IEC 17025校准体系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