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服务器放在千岛湖湖底

国内某科技企业创新性将数据中心服务器部署于千岛湖深层水域,利用常年5-10℃的低温湖水实现自然冷却,较传统制冷方式节能超80%,年节电可达数千万度,这种绿色计算方案既保障了设备稳定运行,又通过水循环系统实现零被墙排放,为可持续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示范样本。

在浙江省千岛湖的碧波之下,一个由上万台服务器组成的科技矩阵正在静默运转,这座全球罕见的深水数据中心并非科幻电影的虚构场景,而是中国科技企业在绿色计算领域实现的重大突破,通过将服务器集群部署在30米深的恒温水域,不仅创造了年超95%时间无需人工制冷的节能奇迹,更开辟了数字经济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的新范式。

自然冷源的极致利用
千岛湖深层水域常年保持10-15℃的稳定水温,这恰好是服务器设备最理想的运行温度区间,工程师团队创新开发的水密封装技术,使服务器机柜形成独立的水下单元,通过流动的湖水带走热量,相较传统数据中心降低制冷能耗80%以上,这种”液冷+水冷”双重散热模式,使PUE值(电能利用效率)降至惊人的1.08,远低于行业平均1.6的水平。

服务器放在千岛湖湖底

清洁能源的完美闭环
依托千岛湖地区100%的可再生电力供应,水下数据中心实现”风光水储”多能互补:

  • 水力发电满足基础用电需求
  • 湖面光伏阵列提供辅助供电
  • 岸边储能系统确保稳定运行
    据实时监测显示,该设施每年可减少12万吨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再造700公顷森林。

生态保护的智能平衡
项目建设过程中,生态学家全程参与设计:

服务器放在千岛湖湖底

  1. 采用低震动安装工艺,避免对水下生物声纳系统的干扰
  2. 设置三层防护隔离网,防止设备与鱼类直接接触
  3. 部署24小时水质监测系统,水温变化严格控制在±0.3℃
    运行三年来的生态跟踪数据显示,项目区鱼类多样性指数提升15%,印证了科技设施与自然生态的兼容可能。

安全屏障的升维构建
湖底数据中心具备多重防护优势:

  • 物理安全:水下20米位置天然隔绝非规载入
  • 数据安全:电磁信号被水体天然屏蔽,降低信息泄露风险
  • 灾备安全:恒温恒湿环境延长设备寿命,故障率降低40%
    2022年夏季极端高温期间,当多地数据中心因散热不足限电时,千岛湖水下服务器持续保持100%负载稳定运行。

这项划时代的工程印证了”回归自然”可能正是科技进化的高阶形态,当服务器阵列与鱼群共享水域,当数据洪流与湖水涟漪共同脉动,人类正在书写数字文明与生态文明交融的新篇章,据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测算,若将全国10%的数据中心改造成水下模式,每年可节省三峡电站两个月的发电量,这或许预示着未来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的演进方向。

引用说明:
[1] 浙江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2020-2025)
[2] 微软Natick水下数据中心实验数据
[3] 千岛湖生态保护区年度监测报告
[4]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据中心能效白皮书》

服务器放在千岛湖湖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