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自动分层技术
- 行业动态
- 2025-02-11
- 2477
存储自动分层技术是一种能够在同一阵列的不同类型介质间迁移数据的技术,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
1、基本原理
数据在创建后随着时间推移价值会逐步降低,主要在其创建后的72小时内被访问,之后访问量骤然减少,30天以后数据只会被偶尔访问,成为“被动数据”或“冷数据”,基于诸如数据创建时间、访问频率、最后访问时间或响应时间等策略,自动分层技术会将数据迁移到不同性能和成本的存储层上。
2、系统构成
数据迁移能力:在阵列中动态地迁移数据卷,通常需要虚拟层辅助以分离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
软件层:设置规则、收集和保存信息、执行规则并监控成功与否。
额外存储空间:用于执行数据迁移。
3、主要优势
性能提升:使大多数随机密集的环境受益,在少部分数据集(<10%)被频繁访问的联机事务处理数据库环境中运行良好,可提升性能,让系统能在更短响应时间内处理更多事务。
成本削减:能将相对不常访问的数据由昂贵的固态硬盘或光纤磁盘设备无缝迁移到相对廉价的SATA盘或近线SAS盘上,减少昂贵存储设备的使用,降低总体成本。
4、常见类型
缓存类型:将动态数据从传统机械存储中拷贝到基于高速内存的缓存(RAM或者闪存固态盘)中,作为大型读取缓存,几乎不保留数据的唯一副本,写入加速器保留唯一数据副本也仅需几分钟。
5、精细度与运算周期
精细度:指系统以多大的磁盘单位来执行存取行为收集分析与数据迁移操作,理论上越精细越好,但会增加追踪统计操作给控制器带来的负担,例如1个100GB的LUN,若采用1GB的精细度,只需追踪分析100个数据区块;若采用10MB精细度,则需追踪分析1万个数据区块。
运算周期:是指系统多久执行一次存取行为统计分析与数据迁移操作,会影响系统反映磁盘存取行为变化的快慢,运算周期越短、越密集,系统能更快重新配置数据分布,但也可能占用过多I/O资源。
6、实际应用案例
美国加州马自达公司使用Compellent公司的Data Progression产品管理不同层级之间的数据,其第一层级数据存放于固态硬盘存储上,第二层级数据存放于由15,000转FC盘组成的磁盘上,第三层级数据存放于由7,200转SAS盘组成的存储上,使用该产品后,只需四个人就可以管理全部存储工作,大大提升了自动化比率。
存储自动分层技术通过智能的数据迁移策略,实现了性能与成本的优化平衡,为不同行业提供了高效、灵活的存储解决方案。
本站发布或转载的文章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其原创性以及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本站,有问题联系侵删!
本文链接:http://www.xixizhuji.com/fuzhu/121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