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存储程序计算机体系结构

存储程序计算机体系结构是一种计算机设计,它将指令和数据一起存储在内存中,并按顺序自动执行存储的程序。这种结构是现代计算机的基础,包括了输入设备、输出设备、运算器、控制器和存储器等基本组成部分。

存储程序计算机体系结构是一种计算机设计架构,它将数据和程序都以数字信息的形式存储在存储器中,由中央处理单元(CPU)按照程序的指令顺序自动、连续地从存储器中取出指令并执行,以下是关于存储程序计算机体系结构的详细介绍:

1、基本思想

将用于控制计算机系统的程序和被处理的数据均以二进制编码的形式事先输入到计算机存储器中。

计算机运行时能够自动、连续地从存储器中依次取出指令并执行,无需人工干预。

2、组成部分

运算器:负责执行各种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如加法、减法、乘法、除法以及与、或、非等逻辑操作。

控制器:是计算机的指挥中心,负责解释计算机指令并控制计算机系统中其他部件的工作。

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和数据,包括内存和外部存储设备。

输入设备:将外部信息输入计算机,常见的有键盘、鼠标、扫描仪等。

输出设备:将计算机处理后的结果输出给用户,如显示器、打印机、音响等。

3、工作原理

用户将需要计算机完成的任务编写成程序,并将程序和相关数据输入到计算机的存储器中。

计算机启动后,控制器首先从存储器中取出第一条指令,将其送到译码器进行译码,识别出该指令的操作类型和操作数的地址等信息。

根据译码结果,控制器向运算器和其他部件发出相应的控制信号,使它们协同完成指令所规定的操作。

运算器根据控制器发来的控制信号对操作数进行相应的运算,并将运算结果送回存储器保存。

控制器继续取出下一条指令,重复上述过程,直至程序执行完毕。

4、特点

自动化程度高:能够自动、连续地执行程序中的指令,无需人工干预,大大提高了计算机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

通用性强:只要针对不同的应用编制相应的程序,同一台计算机就可以应用于不同的领域,具有很强的通用性。

灵活性好:可以方便地对程序进行修改和扩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应用需求。

5、发展历程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诞生时,还没有采用存储程序的原理,其计算功能通过线路连接实现,每次计算都要重新连接线路,耗时费力且不便于使用。

冯·诺依曼提出了存储程序的概念,并在其研制的EDVAC计算机方案中得以实现,标志着现代计算机时代的开端。

随着半导体技术、集成电路技术等的不断发展,存储程序计算机体系结构不断优化和完善,计算机的性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

6、应用

广泛应用于科学计算、数据处理、信息管理、人工智能、多媒体应用等各个领域,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存储程序计算机体系结构以其高度的自动化、通用性和灵活性,成为了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基础,它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计算效率和可靠性,还通过不断的技术革新,推动了计算机性能的飞跃和应用领域的拓展,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存储程序计算机体系结构将继续引领计算机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为人类社会的进步贡献更多力量。

0